Comments are off for this post

看見小孩的美-劉馬露明

christine

主:主持人(樂樂、陳祺萱)

馬:劉馬露明

 

主:「求學不是求分數」,這句話我們常常會聽到,但家長教導子女時要實踐並不易。不過,今天《點算幸福》的嘉賓她不只做到了,而且更將此信息宣揚,她就是品格教育中心JEMS的創辦人及校長,亦是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的長女——劉馬露明。

馬:你好。

主:你的品格教育中心開幕至今已有八年時間,有的學生一念便八年了,因為品格教育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,而是隨着人生經歷、學習進度,不斷改進,其實你的人生經歷,對你的品格又有何影響?你在加拿大出生,在香港念國際學校,這段時間對你性格都有很大影響,是嗎?

馬:小時候的事,許多我都忘了,但有兩個經歷對我十分深刻。第一個是我六歲時,在一家學校念書,學校與自己性格有點不同,校方傾向喜歡活潑的學生,老師問問題要舉手回答,但我小時候比較怕羞和文靜,問題就算懂得回答,也不會主動舉手,這跟學校文化有別。有一個老師是我的homeroom teacher(班主任),他覺得我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生,他對我說:「你數學不是十分好,運動也不十分好,甚麼都不突出。」我好感受到老師覺得我不夠好,其實這是小朋友十分敏感的事情,他們未必可以表達出來,但他們感受到別人疼不疼他,相不相信他有潛能,我是感受到他不覺得(我有潛能)。家長會時他見我媽咪,那時媽咪沒有對我說。他對我媽咪,數落我不好的事,說我不夠主動,不夠活潑,這又不足,那又不足。媽咪問他,有甚麼可以幫助我的女兒,她現在才六歲,我有甚麼可以做,老師對她說:「你沒有甚麼可以做,你的女兒只會是這樣子。」我是長女,媽咪是首次做母親,她當時的心情很亂。

 

主:你聽到這些話,即使你當時年紀還小,都應該有一些反應,或心裏有些想法,是嗎?

馬:其實當時我不在場,後來媽咪才對我重述那次的對話。不過那個老師怎樣待我,我是知道的,他不喜歡我,我是知道的,我感受到。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十分沒用,因為我不是他們喜歡那一類學生,所以我就覺得自己不夠好。一年半至兩年後,我們舉家移民英國,我去了一家很小的女校,我是唯一一個中國人,他們沒收過中國學生,我說自己來自香港,他們給予我很多機會。我最深刻印象是上音樂課時,那時是第一週,我的音樂老師坐在三角鋼琴後,他說:「今天我們先不學音樂,我們先認識一下大家,我想你們作自我介紹。」他給我們每人一張紙,是工作紙來的,要我們自我介紹,叫甚麼名字,喜歡吃甚麼,喜歡甚麼顏色。有兩條問題是:你有甚麼最強,有甚麼最弱。我填完整張工作紙,唯一一部分我不會填,想了很久也不會填,那就是:「你有甚麼最強?(what are your strengths?)」,我真的想不出來,因為即使我爸爸媽媽會覺得我有些事做得好,但這是老師給我的紙,所以我覺得在老師的眼中,我的老師一向都覺得我不好,我甚麼也不行,所以我實在不會填。我戰戰兢兢的回去,我說:「Mr. Sanderson很對不起,我真的不會填這部分。」他當時並不熟識我,但他說:「這個我也不知道,我是第一次認識你,但你一定有(強項),我們一起去發掘。」我在那家學校兩年,卻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,令我知道其實我有事情做得好,即使我有事情做得不好,但不要緊,最重要是我有努力嘗試。例如我在運動方面,之前那家學校判斷我是不行的,做不好的,但這家學校給我機會參加校隊,去打netball(英式籃球),我不是打得最好,但最低限度他們有給我機會,又讓我知道自己有潛能,可以去培養。我很記得我離開第二家學校時,有一次老師問我們長大想做甚麼,志願是甚麼,我很記得自己說想做老師,因為我覺得老師真的很有影響力,到今時今日,許多年以後,我都覺得除了爸爸媽媽以外,是這兩個老師影響我最深。第一個他像反面教材,不好的;但第二個老師真的好好,所以我體會到一個老師的影響力可以很大。這許多年後,我真的成為了教育工作者,我很感恩有這個機會,可以接觸不同小朋友,可以告訴他們,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,每個都有潛能可以發揮,每個人都要培養自己的品格。在不同的經歷中,可以學到很多東西。

 

主:爸媽當時有沒有做甚麼,幫你重新建立自信?因為那次老師說「你的女兒不能做甚麼了」,你媽媽的心情會很沉重,作為媽媽真的會感到女兒沒希望。那時爸爸媽媽有沒有做甚麼幫助你重新建立自信,因為我今天見到的,是一個十分有自信的人,雖然你叫我不要叫你校長,但你確是一位很好的校長。

馬:我想我最感激我爸爸媽媽的是,他們沒有完全相信那位老師講的話,雖然他們不是不尊重老師的看法,也得尊重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可能老師看到我的那一面,是爸爸媽媽沒看到,但他不要判了我死刑。反而她會覺得我是很文靜,很怕羞,這兩個字是我小時候很多人用在我身上,反而我媽媽會說:「你怕羞,慢熱,可能是一件好事,因為你的觀察力會強一點,想先觀察一下,你不會一下子跳出去做一件事,你想觀望一下。」到了今天我覺得這是對的,我的性格是這樣,想看耐一點,觀察一下才做一件事。有人認為這是不好,但它亦有可能變成一樣好東西。我覺得很多品格素質也是這樣,有人比較暴躁,這是不好,但如果能正確的培養,反而會變成做事很有效率,做事很快。可能對自己要求高,這也可能是好事,但要視乎怎樣培養。我爸爸媽媽看到我好的一面,可能學校看不到的,他們卻看得到,我在這方面取回對自己的信心。

 

主:他們的教育模式,是否以耐性為主?

馬:是。他們不是只看學業成績,他們最着重是怎樣做人,成績是其次。做事當然要努力,但成績不能斷定一個人是成功還是失敗。

主:英國那間學校,對你的影響很大,它是不是媽媽特別為你選的?

馬:是,要為此感恩,因為經過了第一家學校的經驗,她很想找一家適合我的學校。

主:最起碼能令你開心。

馬:是,令我開心,令我能重建信心,她替我搜尋了很久,在英國有一本good schools book(好學校天書),書中有全倫敦、全英國學校的資料,她用心鑽研,找出一家適合自己女兒。她認為可能一家小型的全女校,便會文靜一點,適合女兒。她真的選對了,那家學校很適合我。我現在做了校長,有時家長會問我:「我的小朋友應該去哪家學校,哪家好?」我常常會說,我很難回答這問題,因為對一個小朋友好的學校不等如對另一個小朋友是好的。如果你有兩個小朋友,可能一家學校不會同時適合兩個小朋友。這要視乎小朋友的性格,適合哪家學校。

 

主:最後,你去了倫敦大學念經濟及取得碩士學位,之後又到了美國念教育,現在在香港開設品格教育中心。為何你會踏上這條路,與教育界發生這種連繫?

馬:自小我的夢想是成為老師,但長大了又像遺忘了。我做了一些比較實際的事情,因為當時自己對此仍未十分清晰。在念經濟期間,每個暑假我會做暑期工,第一年去律師行,之後又去了銀行,工作都能應付,但在那裏我並不是很有熱誠。一直以來,從小至大,我都十分喜歡小朋友,也試過教書。當時我想花最後一個暑假去教書,我去了一家幼稚園和小學當助教,那個暑假是比我在銀行和律師行辛苦很多倍,累透,但每天放工是很開心,每個早上上班時都是很期待,我想是(因為)見到,真的可以make the difference(改變),可以生命影響生命,令我覺得這事情是很有意義,令我重燃兒時的夢想,覺得這是我有興趣,有passion(熱情)做的事。我就和家人商量,問他們我可否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,他們其實有點害怕,因為我念的那個課程,許多人畢業後都是在銀行工作,賺許多錢;做老師真的,有少少不同。我很記得對家人說,我為甚麼想做老師,我是有原因的,也有passion,我很記得,我爸爸的回應是:「行行出狀元,最重要是你有心,要做就做得最好。」

 

主:爸爸很支持,他給你很大信心。

馬:很支持,他給我很大信心,很大信心,如果不是他講這句話,我都不知道我能不能走到今天這步。他們讓我念這一科,我便去念教育,回來就教書,過程中我亦肯定了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。我相信神創造每個人都有purpose(目的),在我來看,我的purpose是教書,因為教書時我是很開心,也覺得人生是很有意義。每個人做(自己最想做)的事都能這有份感覺的,而每個人做的事都會是不同的。在我來講,我是做教育。

 

主:香港是一個現實的社會,學生不免要追求分數,要取得學位也很難。但你在港做品格教育,會不會有家長認為不夠實際,這是否很有挑戰?

馬:其實我們在八年前開辦學校,都有挑戰的,有人會問以下問題:「品格教育,是甚麼來的?不切實際,能取得分數嗎?有沒有證書的?」

主:將來小朋友能否賺錢的?

馬:很現實,小朋友有很多東西要學,中英數補習、音樂、運動,為甚麼要學這些?這是我面對的挑戰,我很坦白對家長說,我會問他們:「你覺得自己成功的因素是甚麼?」很多都是成功人士,「你覺得有甚麼令你成功?」沒有一個會說是分數,沒有人說:「因為我小學考試一百分,中學考試一百分,我G.P.A.(平均積點)多少分」,全部都是說:「因為我做事不放棄,我態度好,我懂得與人溝通、合作,我懂得尊重別人,我懂得尊重老闆,我會體諒別人,我不輕易放棄。」這都是品格元素,品格素質,所以我覺得如果這些是人生成功的元素,為甚麼我們不教導小朋友?這是其中一個原因。另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是,其實現在的大學、中學、小學、幼稚園面試或收生,都是看這些,不僅僅是看他們乘數表會唸多少,會唸得有多快,是看群體合作、體諒別人。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,知識不是最有價值,我們需要和別人合作、溝通,反而這些,我們稱作21st century scale(二十一世紀天平)。

 

主:小朋友要找尋知識,用手機就可以找到。

馬:對,他們比我們找得更快,但同理心、尊重、責任心,這些是search(搜尋)不到,一定要花時間培養,我覺得品格素質是要從小培養,不可以報大學時因為需要同理心,就即時燃點起同理心,不可能的,真的要慢慢浸淫出來。我開辦這家教育中心的理念,就是很希望教導小朋友,這些我認為人生十分重要的元素。

 

主:常聽到一些心痛的消息,現在香港的小朋友,因壓力而輕生。這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欠缺了快樂和愛嗎?

馬:我很難用一個答案回答這問題,因為每個小朋友的經歷都不同,但我覺得有一東西很能幫助人,不僅僅是小朋友,就是一個很好的support system,就是一個很好的支援網,支援他們。現在生活很繁忙,人人都十分忙碌,有時真的忽略了溝通,忽略了關愛這東西。每個人都會面對挑戰,面對困難的事情,但有甚麼可以令人面對時積極一點,樂觀一點,除了自己有resilience(復原能力),我想resilience很多時別人以為,我自己要強就可以面對到,我覺得不是,resilience是有人扶持,有人一起同行,才會有這東西。我覺得這方面,整個社會仍有進步的空間,父母有沒有聆聽小朋友,老師有沒有時間去了解小朋友的需要,我覺得作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,有這個責任。

 

主: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校長,其實這麼多年來,有甚麼令你有力量堅持?因為品格教育是你要不斷包容學生,他們不行的話,你要找到他的優勝之處,要發掘他的優點,是甚麼力量令你堅持?

馬:我很記得我去想這家學校的名字時,想了很久,我們現在的名字是JEMS,發音很像gems,寶石,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一顆寶石,是要發掘出來,是很獨特的,要琢磨,才可以發光發亮,我覺得神是這樣看我們的,我覺得神創造一個人,就像一顆寶石,沒有兩顆是相同的,每一顆的形狀、顏色都會不同的,要看看如何琢磨才令它最美,我看小朋友時,要用這眼光去看,用神的眼光去看,其實他最漂亮的是哪一面,他最好的一面是怎樣,我怎樣可以帶出這面,這是我想做到的。有時家長也好,老師也好,很容易看到小朋友不好的一面,為甚麼他不夠快,就好像以前那位老師看我一樣,但我覺得我們最應該做,就是看到他最美麗的一面,帶出來,令他發光發亮。這個過程可以給他們自信,讓他們為社會多做一點事。

 

主:我們也預備了一份獨一無二的、很美麗的禮物送給你。

馬:謝謝。

主:這是一幅以希望為主題的畫,因為你在品格教育的過程中,讓很多發掘不到自己優點的小朋友,找到希望,所以我們將這幅畫送給你。

馬:很有心思,謝謝。

主:謝謝劉馬露明,今天為我們分享。你亦預備了一首歌送給大家,就是〈上帝早已預備〉,謝謝你。

 

幸福結算

馬:每個人都是一顆寶石,是很獨特的,要琢磨,沒有兩顆是相同的,要看看如何琢磨才令它最美。有時很容易看到小朋友不好的一面,我們最應該做,就是帶出他最美麗的一面,令他發光發亮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